首页 医院动态 健康科普 详细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小知识

发布时间:2024.11.07
字号:

临床上我们常常见到患者因膀胱功能异常导致自主排尿困难或尿失禁,其中有部分病因就是今天小编想让大家了解的神经源性膀胱所致。

一、什么是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使指:人体神经系统损失或者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其以尿失禁、尿潴留(俗称尿不出)、尿潴留与失禁混合为临床表现。

二、神经源性膀胱常见病因

1、脊髓损伤:由创伤性或非创伤性致脊髓损伤可见神经源性膀胱。

2、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卒中、脑肿瘤等。

3、外周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药物滥用等。

4、高龄:常以张力性尿失禁为主要病因。

5、产后:产后张力性尿失禁致神经源性膀胱。

6、其他:多发性硬化、盆腔手术等。

三、膀胱的生理解剖是什么?

简单地讲,人体的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仅男性)、尿道组成,膀胱的排尿过程与其解剖相关。

膀胱通过输尿管与肾脏相连接,输尿管开口下端连接膀胱。膀胱内有黏膜皱褶、膀胱三角,膀胱下端有尿道内口。膀胱与尿道交界处有较厚的环形肌,形成尿道内括约肌。继续向下有泌尿生殖膈尿道外括约肌,并穿过耻骨连接尿道外口。膀胱壁由三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为粘膜层、肌层和外膜。肌层由平滑肌纤维构成,俗称:逼尿肌。当逼尿肌收缩时可使膀胱内压力升高,压迫尿液由尿道排出,当括约肌收缩时使尿道内口关闭,防止尿液自膀胱漏出。

四、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类。

根据逼尿肌和括约肌的活动程度将神经源性膀胱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2、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3、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4、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五、神经源性膀胱的危害。

由上述生理结构原因,神经源性膀胱可引起多种长期并发症,包括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其最严重的是上尿路损害所致的肾功能衰竭。

六、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管理方法。

1、反射性排尿指身体自动控制尿液排出的生理过程。

2、间歇性导尿:不将尿管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

3、耻骨上留置导尿:以手术方式耻骨上进行膀胱造瘘,通过瘘口安置尿管导尿。

4、尿道留置导尿:常规为经尿道口安置尿管导尿。

七、为什么要做间歇性导尿,其优势是什么?

由于自主控制排尿出现障碍,导尿成为管理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重要环节。与留置导尿相比,间歇性导尿有以下优势:

1、间歇性导尿可以定时排空膀胱,降低膀胱残余尿量。

2、间歇导尿可减少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感染的风险。

3、间歇导尿可以减少泌尿道结石风险。

4、间歇导尿可以保护膀胱和肾脏功能。

5、间歇导尿可以改善性能力和提高生育能力。

6、间歇导尿减少尿管和尿袋留置,提高生活质量。

国际指南中(2006年《美国脊髓损伤医学》、2013年《欧洲泌尿外科指南》、2013年《欧洲泌尿外科护理指南》)已将间歇导尿的治疗方式作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金标准。

 

 

 

 

来源:康复科 杨雪芳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