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动态 健康科普 详细

【中医大讲堂】夏至养生:顺天时,护阳气,中医教你安然度夏

发布时间:2025.06.20
字号:

图片

 
 

夏至

一年中白昼最长、 阳气最旺盛的日子
古人云: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此时自然界阳气达到顶峰
万物繁茂生长
却也标志着“阳极阴生”的开始
中医认为
人体与自然相应
夏至养生尤为关键
需顺应天时
调和阴阳

图片

 
图片

 

 

一、夏至特点与人体关联

图片

1. 阳气鼎盛,阴气初萌:夏至阳气最旺,但“夏至一阴生”,此时天地间已悄然萌生一丝阴气,为后续阴阳转换埋下伏笔。
2. 暑热夹湿,易扰心神:高温伴随潮湿(尤其南方梅雨季),易形成“暑湿”邪气。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湿性重浊粘滞,易困阻脾胃。心与夏气相通,“暑热”易扰心神,导致心烦、失眠。
3. 腠理开泄,阳气外浮:人体为散热,腠理(毛孔)开张,汗出增多。此时体内阳气相对外浮,中焦脾胃反而可能阳气不足。

 

二、饮食养生:清补养心,健脾祛湿

图片

1. 以清补取代大补
- 多吃清热解暑、生津养阴的食物,如:
✅ 苦味食材:苦瓜、苦菊、莲子心(降心火、除烦),但脾胃虚寒者需适量;
✅ 甘凉食物:绿豆、冬瓜、西瓜(利尿解暑,但西瓜属生冷,不宜过量);

✅ 酸味食物:柠檬、山楂、酸梅汤(敛汗生津,预防出汗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 推荐药膳:
▶ 莲子百合粥:莲子养心安神,百合润肺养阴,适合心烦失眠者;

图片

▶ 冬瓜荷叶汤:清热利湿,缓解暑湿困脾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

图片

2.忌生冷、护脾胃
夏季贪凉易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胀。建议:
少吃冰饮、凉菜 ,如需吃冷饮,可在饭后少量食用,避免空腹;

适当吃辛温食物:生姜(切片煮水喝,驱散脾胃寒湿)、葱、蒜(杀菌助消化)。

3.补钾防中暑
出汗过多易导致低钾,出现乏力、头晕,可多吃:
红色食物(养心):红豆、红枣、樱桃;
含钾蔬菜:菠菜、苋菜、空心菜(焯水去草酸后食用)。

 

图片

三、起居养生:晚睡早起,动静有度

图片

1. 顺应昼夜节律

晚睡早起:可在23点前入睡,5:00-6:00起床,接受阳光照射(促进阳气升发),但需保证7小时睡眠;

午间小憩:11:00-13:00(心经当令)睡30分钟,养心安神,缓解疲劳。

2.防暑湿,忌贪凉

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避免直吹,定时通风;

出汗后不要立即冲冷水澡,可用温水擦身,避免寒湿闭阻毛孔;

衣物选择棉麻材质,利于排汗,避免湿热郁积。

四、运动养生:轻动养气,避免大汗

图片

选择柔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瑜伽,以“微汗”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气随汗脱;

运动时间:清晨或傍晚,避开11:00-15:00的高温时段;

出汗后调养:运动后可饮用淡盐水(补电解质),或酸梅汤(敛汗养阴),避免立即喝冰水。

 

图片

五、情志养生:静心安神,忌心火过旺

图片

夏季心火易亢,情绪易急躁,需做到:

“心静自然凉”:通过冥想、听轻音乐、书画等方式舒缓情绪;

避免大喜大悲:中医认为“过喜伤心”,保持心态平和,可预防心悸、失眠。

六、中医特色保健:穴位按摩+冬病夏治

图片

1.按揉养心健脾穴
内关穴:腕横纹上3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揉100次,缓解心悸、胸闷;
足三里:膝盖下4指,胫骨外侧1横指,按揉或艾灸(阳虚者适用),增强脾胃功能;

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睡前搓揉至发热,引火归元,预防虚火上炎。

2.夏至与冬病夏治

夏至后接近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预热期,虚寒体质者(如怕冷、慢性咳嗽、关节痛)可开始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或咨询中医贴“三伏贴”,扶助阳气。

图片

七、夏至养生禁忌

图片

❌ 长期熬夜(耗伤阴血,加重心火);

❌ 过量饮酒(湿热蕴结,损伤肝脏);

❌ 贪凉露宿(易受风寒,引发感冒、关节痛)。

 

夏至寄语:

夏至如日中天,亦如人生盛年。阳极之时,一阴已生;盛极之处,必有回响。中医养生智慧在于洞察这微妙的阴阳转换,不因酷热而肆意寒凉,亦不因盛阳而忽略初萌的阴气。顺天时、护根本、调心脾,方能在热烈奔放的季节里,守住内在的平和与生机,安然迎接秋的丰盈。

 
 
 
 
来源:治未病科 牟霜
审核:金成勇

图片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