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动态 健康科普 详细

【中医大讲堂】小暑至,暑湿盛

发布时间:2025.07.07
字号:
图片
亲爱的 患者 朋友们,小暑节气即将到来,标志着盛夏开启。此时节 “上蒸下煮”,高温、高湿成为主旋律。人体易感暑热夹湿 常出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心烦失眠、口干舌燥、甚至头晕胸闷等不适。别担心!传承千年的中医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是您应对小暑时节、调养身心的智慧法宝。让我们一起解锁这些养生妙招:
图片
 
1丨艾灸祛湿温阳

适用人群:怕冷、易腹泻、腹部冷痛、关节酸沉、身体困倦沉重、湿气重(舌苔厚腻)者。

图片

推荐穴位:

神阙穴:温通元阳,调理脾胃,化湿散寒。小暑灸肚脐,事半功倍。

足三里:强壮要穴,健脾和胃,化湿通络。

中脘穴:和胃健脾,降逆利水,改善食欲不振、腹胀。

操作建议:使用艾灸盒或温和灸,每穴灸10-15分钟,感觉温热舒适即可,避免烫伤。每周2-3次。注意:阴虚火旺、实热证明显者慎用。

2刮痧清热解暑

适用人群:感觉闷热难耐、头晕头重、肩颈僵硬、轻度中暑症状(如恶心欲呕)者。

推荐部位:

颈肩部(重点风池穴到肩井穴一线):疏通经络,缓解头颈紧张,散热解暑。

背部膀胱经(脊柱两侧):尤其是上背部,是清热排毒的重要通道。

肘窝、腘窝:“四弯处”,是清热泻火、排毒的要处。

操作建议:涂抹刮痧油,用刮痧板以适中力度单向刮拭,出痧即止(不必强求出痧)。刮后注意保暖,避风寒,8小时内勿洗澡。注意:皮肤破损、出血倾向、体质极度虚弱者不宜。

3三伏贴(天灸)

图片

冬病夏治,正当时小暑过后即将进入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是要怒人群:针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虚寒性胃痛、体虚易感冒等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

推荐部位肺俞、大椎、定喘、足三里等,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阳气,温通经络,驱逐体内寒邪,提升正气,达到预防和减少冬季发病的目的。

操作建议:三伏贴需到正规医疗机构,由医师辨证后敷贴。孕妇、发热、皮肤过敏、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等不宜。

4穴位按摩安神养心

图片

小暑养生重点:养心!

推荐穴位:

内关穴: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缓解心烦、胸闷、失眠。尤其适合情绪烦躁时按揉。

神门穴:养心安神,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心悸。

百会穴:提神醒脑,缓解暑热引起的头昏脑胀。可用指腹轻轻叩击。

操作建议: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按揉上述穴位,每穴3-5分钟,力度以感觉酸胀舒适为度。

5药浴/足浴祛湿舒筋

推荐方剂:艾叶、佩兰、藿香、荷叶各适量化湿、清热解暑。

操作建议:将草药包煎煮后,兑入温水中泡澡或泡脚,时间15-2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浴后及时擦干,避免受凉。能有效缓解疲劳,促进排湿。

6膳食调理(药食同源)

图片

原则:清淡易消化,多吃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食物。

推荐:

瓜类:冬瓜、丝瓜、苦瓜、黄瓜(清热利湿)。

豆类:绿豆(煮汤)、赤小豆、薏米(健脾祛湿)。

饮品:乌梅汤、荷叶茶、菊花茶、淡竹叶茶。

小贴士:避免过度贪凉饮冷,损伤脾胃阳气。

结语:

小暑时节,善用中医智慧,借助艾灸、刮痧、按摩、药浴、食疗等适宜技术,就能有效防暑祛湿、调养心脾、安然度夏。让这些源自自然的养生方法,为您和家人的夏日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治未病科 李润
审核:金成勇
图片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